2025年7月11日至13日,2025植物基国际年会在吉林长春顺利举办。本次年会由吉林农业大学与多家单位联合承办,聚焦“‘植’领未来匠心铸‘基’ 与‘食’俱进”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新西兰、加拿大、埃及等国家院士、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800余名,以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博硕论坛、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为植物基食品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家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植物基食品的创新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我中心吴奇院士与李连伟教授受邀参会,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与分会专题报告,分享了团队在植物基食品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发与会者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中心成员与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寒松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连洲教授合影
吴奇院士:从分子结构到食品口感,揭示植物基食品的“科学密码”

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吴奇院士首位发言,以“素食的口感和大分子加工(Texture of Plant-based Foods and Macromolecular Processing)”为题,深入剖析了植物基食品口感优化的科学基础。他从天然与合成大分子的结构出发,系统阐述了大分子链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弛豫模式,并指出“加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口感”的核心原理。吴奇院士进一步介绍了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中心的“全食物加工”理念,强调通过物理与生物加工技术的协同创新,最大化保留植物原料的营养与风味。他重点展示了团队的三大标志性成果——土豆米(Potato Rice)、素肉(Plant-based Meat)与全豆豆腐(Whole-bean Tofu),这些成果不仅为植物基食品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范式,也为产业界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解决方案。
李连伟教授:借鉴高分子加工,打造植物蛋白肉绿色制造新平台

在分会报告中,李连伟教授以“向高聚物加工学习——新一代植物蛋白肉绿色集成制造平台(VMI)”为题,直面植物基食品产业的核心技术瓶颈。他指出,当前植物蛋白肉在纤维结构仿真、口感还原及成本控制方面仍面临挑战,而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的成熟技术可为植物基食品创新提供重要启示。李连伟教授团队提出的VegeMeat-Integration(VMI)平台,通过借鉴高分子加工中的取向调控、界面工程与微纳分散技术,实现了植物蛋白从分子设计到工程化生产的全链条创新,为植物蛋白肉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产学研共话未来:植物基食品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会议期间,吴奇院士与李连伟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反响。与会专家认为,深圳大学团队的“科学-工程-产业”三位一体创新模式,不仅为中国植物基食品产业提供了技术引领,也为全球植物基食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的成果土豆米,素肉也成为本次植物基国际年会的会餐,获得了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与产业转化,加速植物基食品从实验室走向餐桌的进程。2025植物基国际年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植物基食品领域正迈向技术深度融合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新阶段。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中心将继续携手国内外合作伙伴,共绘植物基食品的“绿色未来”!